对话“十四五”丨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是个系统性过程
发布时间:2021-06-07 文章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原创性、引领性?国家实验室如何在加强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作用?医疗领域的基础研究还应如何加强?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教授李奇渊。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强调原创性?
李奇渊: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禀赋,而原始创新代表了一个国家独立产生创新成果的不可替代的能力。原创性成果的产出直接影响了国家对科技、产业和市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石,也是国家间竞争的焦点。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依赖人口红利的传统发展模式无法继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巩固国防等各个战略目标,需要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能力,代表了未来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必然是下一阶段政府工作的重点。
问:目前,中国的论文数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等均位居世界前列,而国家创新能力却存在差距。您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李奇渊:首先,国家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不能仅从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体现。其次,我国的科研工作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科研导向、科研评估、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创新成果的形成过程高度依赖个人的智力,以及科研团队之间的高效协同。同时,科研创新必须遵循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科研管理形成“唯文章”“唯称号”评价体系,一方面会导致人才、资金等研究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会造成基础学科、应用技术的不平衡发展,破坏科研创新所依赖的健康生态。
问: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就您所在的医学领域来说,目前基础研究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下一步如何加强?
李奇渊:医学科学的特点是高内涵、高复杂性,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附加值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因为人口众多,医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都十分明显。我国每年医学研究成果众多,但是真正应用到临床的少之又少;医疗行业整体水平差距明显,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医学关联学科自主研发能力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研究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长期以来,医学研究投入虽然多,但是大多数研究缺乏持续性支持,个别研究成果质量不高,临床意义有限。其次,以科研成果为基准的考核和资源配置机制,阻碍了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协同,严重影响了本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最后,研究成果评价过于依赖期刊影响因子,无法对研究者的能力和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针对上述问题,医学研究首先应当以临床为导向,摆脱固有思维的约束,广泛借鉴各个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建立严格的学术评价体系,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最重要的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团队协同创新,鼓励临床医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临床研究。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您觉得国家实验室应该如何在加强原始创新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李奇渊: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国国情,引领具有国家特色的研究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类似的例子如以色列重点发展农业科技;第二,国家实验室应承担社会责任,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教育人才培养服务,提升相关科学问题的社会认知,引领、组织相关领域的产学研的社会协作;第三,着眼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突出原创性和可持续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科研学术氛围,改变过去重设备重个别专家的发展方式,把资源真正投入青年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中,形成相关领域智力资源优势。(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