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思践悟 廉政时评 正文

从《长安三万里》看担当

发布时间:2023-10-19 文章来源:自治区纪委监委网站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以大唐历史为背景,以李白与高适的友谊为主线,前者才华横溢却有志无时,在坎坷的一生中留下数首传颂千年的“惊天动地文”;后者半生潦倒但不坠青云之志,晚年开运成为唐代“诗人之达者”。在这样的一组对照中,观众得以越过二人臂膀,随着光影走进1300年前的长安。

盛世大唐赋予诗人们无尽的诗韵才华,也让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满腹经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李白也不能免俗。李白的才华无须多言,可出身于商贾之家的李白,却连参加科考的资格都没有,眼看报国无门的李白无奈之下选择拜谒各地权贵,希望能够偶得青睐。然而,所出无名的李白纵使再自信,最终也只能是流放夜郎,颠沛流离。

如果说李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那么高适就是务实的现实主义者,一位是被贬下凡间的“谪仙人”,一位是活在烟火之中的“世间人”。相比于年少成名的李白,高适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旧唐书》有云:“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再一次跟随电影经历了他们的一生,就会发现,纵使通达如高适,也曾漂泊半生,年近五十才博取功名。但面对迷茫的前路,高适没有抱怨,更没有虚度光阴,在隐居的日子里,他开始勤奋苦读,修炼自身,把所有时间用来提升自己,高适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精神,着实更加令人向往与渴望。

影片中让人难忘的,还有小时候缺着一颗小门牙,仰着天真的笑脸说“我会作诗,可长安人人都会作诗”的杜甫。深入到百姓生活中的杜甫,眼里满是水深火热、断壁残垣,他将自己的见闻写进诗里,于是有了“三吏”、“三别”。冯至先生曾说:“杜甫的诗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由个人抒情叙事向‘人民喉舌’的演变轨迹。”

高适睿智通透,用极深的思虑布下绝妙之局,并在功成之后将功劳全部让给别人。杜甫以诗言志,为社会和人民发声。反观当下,又有多少党员干部能像高适那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又能像杜甫那般,以“眼里不容沙子”的态度,时刻保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的浩然正气。

“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经典台词更是引人深思,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生逢盛世,如何才能不负盛世不负韶华?那就是恪守忠诚之心、严守清净之心、坚守担当之心,赓续传承、履职不怠、奋斗不息。

恪守忠诚之心。要常思考要为党做什么?要为组织做什么?要为群众做什么?要为自己做什么?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守职责、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严守清净之心。永葆廉洁本色、心存敬畏底线,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要有红线意识、底线思维,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持依法办事,不踩“黄线”、不越“红线”、不触“底线”,发挥年轻干部的闯劲和冲劲,执行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时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踏踏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坚守担当之心。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恒心”,沉心静气,练就过硬本领,面对重重考验要时刻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勇毅前行,脚踏实地、笃行不怠,走好人生“赶考路”,让青春之花在祖国的边陲绽放。(麦盖提县纪委监委  霍虹艳 )